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疫情發生后,CS渠道零供關系愈發緊張,化妝品市場競爭滲透進供應鏈內部,品牌商與實體之店間亦敵亦友。一方面,品牌們紛紛加碼更扁平的電商渠道,門店的客流和毛利受到雙重沖擊;另一方面,部分零售商發起“反擊”,同供應鏈上游合作,推出自有品牌,與品牌商爭奪貨架,自主掌控毛利。
然而,在化妝品行業分工愈發明確、供給側過剩的當下,做自有品牌并非易事。品牌開發、運營專業化程度偏低的零售商做品牌時,若不能規避以下五個坑,或許會得不償失。
坑一: 冒進,零售沒做好,就要做品牌
房租、人力成本上漲,毛利下跌的雙向積壓讓許多門店叫苦不迭,不少人選擇用自有品牌填補“失去”的利潤,這似乎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但是,除了外部因素,生意下滑是否可以用更好的內部經營去扭轉呢?
做零售和做品牌的某些邏輯是相通的,與品牌商相比,零售商更貼近市場和消費者,沉淀了店鋪信譽,掌握著消費市場的一手資料,這是零售商做品牌的獨有優勢。然而,零售商做自有品牌前,若其本就沒做好本職工作,自主經營能力弱、不善于把握市場、甄選貨品、沉淀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獲取消費者信任,那么它必不能做好自有品牌。
反之,若零售商對自身盈利模式足夠自信,門店影響力足以為貨品背書,那么其開發自有品牌也是水到渠成的。例如,與許多門店隱藏自有品牌“身份”的做法不同,華潤萬家在陳列自有商品的貨架上,插上了明顯的標識牌,就是為了借自身商譽降低自有品牌的交易難度。
換句話說,要成為零售品牌商,首先要成為成功的零售商。
坑二: 頭鐵,沒有實力硬要做
當下,盡管代工廠起訂量越來越低,但做自有品牌仍是一項系統工程,開發者需要不斷試錯,倘若設計、包材、配方等哪個細節出問題,都很難將產品做好,這無疑也對零售商的抗風險能力和資金流提出了高要求。
“當連鎖發展到較大規模后,做自有品牌很有必要;但若體量有限,做自有品牌要做好交學費的準備。”一位江西店主告訴《化妝品報》記者,連鎖體量小,意味著其上游供應鏈資源有限,開發自有品牌的資金占用比、承擔的風險非常高。
反之,體量大的零售商可委托代工廠大批量生產,達成規模效應,獲得數量折扣,降低自有品牌的生產成本。此外,屈臣氏、嬌蘭佳人們能把自由品牌做起來,同其強大的整合能力不無關系,這些公司可以為了開發自有品牌建立獨立的品牌運營部門,甚至產品開發部門,但中小型連鎖未必擁有這樣的魄力和人才。
坑三:自大,過于樂觀,貪大求全
許多零售商做品牌時,其產品開發團隊和采買團隊是重合的,然而,實際上兩者的業務邏輯差異很大。
與產品開發團隊相比,采買團隊通常對成本管控的敏感度低、決策方式偏感性,加上缺少數據沉淀,零售商開發自有品牌時很容易貪大求全,哪個SUK都想做,最終就會導致巨大的庫存壓力。
屈臣氏堅持的多品牌、全品類的自有品牌發展方向,并非是一般連鎖能做到的。對新入局者而言,結合自身經營狀況,謹慎地開發少量單品更切合實際。
例如,零售商可以先推出消費者品牌敏感度較低的護手霜、眼線筆、化妝刷等品類,待收獲消費者正向反饋后,再根據既有經驗進一步擴大自有品覆蓋范圍。
坑四:一味模仿,毫無特色
零售商做自有品牌,不只是找個工廠,模仿開發一款爆品,然后用低價競爭那么簡單。若缺少品牌思維、前期調研、明確的定位,很容易失敗。
這里的品牌思維,主要指差異化思維,它涉及兩方面:一是自有產品與門店既有貨品的差異化;二是自有品牌與市場上主流品牌的差異化。
一方面,門店可以根據自身經營狀況,用補充型策略開發自有商品,比如品類補充、功能補充、價位補充、容量補充等。
另一方面,門店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性、消費者需求特性開發對應的商品。例如,金甲蟲的自有品牌高麗谷就是針對西南市場的消費人群設計的。再比如,名創優品一款10元的眼線筆,累計銷售額近20億元,這款產品的成功離不開公司對消費者的細致洞察、包裝聯名、錯位價格競爭等差異化思維。
坑五:幻想暴利,忽視需求
相對品牌商而言,門店推廣自有品牌時,更像一個目標明確的掘金者,生存處境讓他們不得不放棄長線的利益考量,轉而在短期規劃下追求最大化效益。但現實情況是,屬于CS店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了,消費者需要更好的產品品質、高性價比和優質服務。
有觀點認為,自有品牌改變的應該是門店的客流狀況,而不是毛利狀況。若門店出于高利潤的誘惑,不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盲目做自有品牌,那么它的路線從起點就是錯誤的。再者說,疫情后,不少名品和爆品供貨價已觸底,想獲取更高的利潤率,自有品牌并不是華山一條路。
2002年,保定東大創始人孫樹貴創立了東大的自有品牌——漢妝。據了解,為了保證自有品牌的品質,東大對產品原料采購、配方設計嚴格把關,這讓漢妝的許多產品成了暢銷保定多年的經典款,也使漢妝成為與東大齊名的品牌。
尼爾森報告顯示,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在通脹壓力與自有品牌創新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市場現代渠道(涵蓋全國各大賣場、超市、國便利店及小型超市)自有品牌的銷售貢獻度達17%以上,并在此后穩健發展。
當下,新冠疫情為自有品牌帶來了類似的發展環境,這是機遇。然而,若要真正做好自有品牌,零售商不僅要從消費者出發,從品牌的邏輯出發,更要跳出陳舊商業模式的禁錮,拋棄暴利幻想,打磨自主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