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國內國際多重變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新經濟發展邁進了歷史的拐點期。而在這一進程中,撬動中國政策、產業、市場等全要素發生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象征,就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科創型企業成長壯大,成為了新經濟中新動能的核心推進器。
5月31日,由科技部中國風投委、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指導,金融界主辦、中國母基金聯盟聯合主辦的“金融界2019價值發現嘉年華暨第二屆中國企業價值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在此次論壇中,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對外公布了其“Z3”上市公司量化評價體系下年度重磅產品——《數說高質量II:中資上市公司在戰略新興產業中的比較研究》。據了解,該報告是金融界站在科創大潮背景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研究核心,推出的第二份以量化評價戰略新興產業中,中資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情況的綜合報告類產品。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期,各國搶占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市場的重點突破領域。因此,在報告中運用了單獨的章節對這一產業進行了量化研究與深度分析。
報告中指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指生產制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集合。其中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的重點領域和方向,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五大細分領域。
從全球發展格局來看,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達國家各有優勢。其中,美國目前在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裝備、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智能制造等領域均處于頂端地位;俄羅斯在航空和衛星等領域具有優勢;日本在精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表等眾多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韓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領先。近年來,這些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以技術優化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利用高端制造保持產業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搶占產業鏈高端市場地位。
盡管與擁有數百年工業化歷史的歐美發達地區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來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總體上并不依賴于國外。
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如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復興號”動車組運營時速達到350公里,最高時速可達400公里;2019年中國首架大型雙發長航時CU42無人機成功首飛;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創造了世界半潛式平臺之最等。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2018年賽迪智庫發布的《2019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系列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6%,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4和2.2個百分點。其中,以海洋工程裝備為例,2018年,我國造船業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訂單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均位居第一;以智能制造裝備為例,2018年1~10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85萬臺(套),同比增長8.7%。另據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約9.2萬億元,預計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66%,到2022年將達到20.7萬億元。
整體而言,雖然近期中美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摩擦不斷增多,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大不確定因素。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產業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