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最具標志性的,是一件件“大國重器”的誕生:從“復興號”高鐵首發到“長征火箭”劃破天際,從摘取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到國產航空母艦下水,從國產汽車行駛神州大地到新材料研發突破占據全球市場……大國重器承載著的是國人的夢想,凝聚著的是中國的智慧,彰顯出中國制造不斷增強的實力。在5月28日舉行的2019數博會“大國重器 智變未來”智能制造論壇上,來自航天、航空、船舶、軌道交通、汽車、機械等行業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圍繞“大國重器的智能化之路”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如何用智能制造助力“大國重器”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助推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制造”崛起跨界創新現生機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強國之脊,是提升中國國力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下的中國制造正處在提升核心競爭力、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時期。當前要牢牢把握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制造業帶來的新機遇,要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匯集社會資源,集合多方力量,加強協同創新,推動全球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科學配置,促進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轉變。
巨大的市場、完備的產業基礎、國家始終堅持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一定的技術基礎、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獨特優勢。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研究員臧冀原指出,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新一輪革新技術上的機會是平等的,在新的賽場上與世界各國同場競技,這就是機遇,將為我國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增添動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勇表示,制造業服務化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智能制造的發展和應用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過程,也必將是一個推動制造業乃至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新的生產業態必然創造出新的生產、經營、服務模式。在這一進程中,傳統的界限將被打破,跨界創新展現出巨大的生機。
“面對產業變革的新態勢,必須認識到挑戰與機遇并存。”李勇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制造業一路披荊斬棘,成為“全球工廠”,并逐步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行列。與此同時,高增長下面還隱藏著生產管理粗放與制造效率低下等問題,這成為我國制造業走向高質量發展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他指出,應對這樣的挑戰需要廣泛的合作,需要跨學科的研究開發,需要跨行業的企業合作,需要高校、研究機構、產業、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的通力合作,同時還需要全球范圍內的聯動與配合。
聚焦場景應用 提高制造業附加值
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研究員臧冀原圍繞“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態勢”,對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本內涵和技術路線進行了詳細闡述。臧冀原表示,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業,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推進,特別是我國的中小企業,更要在扎扎實實打好數字化的基礎上進行智改升級,以制造業的繁榮支撐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以“智能”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價值,中國制造業正在不斷努力。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霖以《智能制造中的建模仿真技術》為題進行了現場分享。張霖表示,“大國重器”基本都是復雜的產品,用傳統的理論方法和實驗方法很難解決建模問題,仿真技術建模就成了見效最快、最具價值的手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模仿真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直接影響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建模仿真也從過去的單元仿真、集成仿真轉向智能仿真。這是一個高度靈活、云邊融合、個性化、智能化的工業互聯網系統。為此,中國工程院把模型工程列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構建了基于云和服務的仿真技術模型,為中國智能制造系統建模仿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富士康科技集團戰略及智能制造高級顧問吳琪,講述了富士康從工業2.0到4.0的智能制造轉型實踐和思考。2013年,富士康提出要達到工業4.0并為此進行積極的努力。此后,富士康對企業的生產線、生產車間、人員管理、運營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智能化改造,這讓富士康的生產效率實現了極大提高。因為親身參與到這場智能制造的改革中,對此,吳琪深有感受。在吳琪看來,要讓中國工業產業的競爭力得以提高,必須有更多的自動化創新產品,設備商需要在生產工藝、流程、整體技術上進行改造,以此讓制造業的附加值得以提高。
美的集團美云智數副總經理陳昕樂則分享了美的在工業互聯網應用實踐中的體會。作為營業額位居全球前列的家電企業,美的從2012年開始探索機械和自動化領域。在美的的數字化轉型中,公司主要將思路集中在用戶端和客戶端上,通過了解用戶需求,對零散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已經構建了1000多個應用場景,整理了100多個指標和2000多個預警規則,實現了從依靠人工管理、經驗管理、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轉變。
把控數據安全 打造工業新生態
“發展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發展的保障。”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當“中國制造”走向“智能制造”,對網絡安全的把控必須同步推進。為此,要加強核心技術的安全把控,不斷增加供應鏈的安全性、可控性和透明性,構建起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才能讓中國制造真正在全球的競爭中實現領跑。
“智能制造由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最關鍵的是數字化。”戴爾科技集團應用咨詢部董事總經理余晨表示,當制造業進入智能時代,中小企業更多時候可以通過平臺化的方式來協同生產。近年來,戴爾正在著手打造縱橫集成的智能制造平臺,希望通過供應鏈協同,讓智能制造形成產業集群,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從中受益。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虹信通信副總裁唐家武分享了5G時代中小企業“智慧工廠”的打造之路。唐家武表示,5G時代的到來,有可能讓“掌上工廠”成為現實。打造智慧工廠,首先需要在工廠內部實現智能化,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不斷向有意愿有需求的中小企業推廣。
長虹集團軟件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畢可駿就集團聚力數字化轉型,打造工業新生態進行了闡述。畢可駿表示,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目前長虹已經在合肥、四川綿陽、江西景德鎮、浙江嘉興等地建立了智能制造基地,營造了資源富集、多方參與、合作共贏、協同引進的區域制造新業態。未來,集團希望與更多的企業合作,在研發設計、供應鏈配置和生產制造等環節賦能,推動產業發展,打造工業新生態。
論壇現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向隆君、中國中車集團中央研究院主任劉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霖等與會嘉賓還就企業如何選擇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何將AI、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企業進行落地應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嘉賓表示,對于智能制造的探索,既要兼顧效益和成本,又要從企業本身的需求出發,不斷滿足和解決企業的現實需求,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 ”,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助力我國制造強國建設。(記者 楊贊)
來源:人民郵電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