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推進新型數字基建相關精神,推動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領域高質量發展,助力數字基建科學發展驅動壯大經濟新動能。4月26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六大技術挑戰(2020)”(以下簡稱“挑戰”)。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院士表示,當前疫情正深刻改變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信息科技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要走在前列,助力我國打造數字經濟和信息治理“升級版”,特別要以數字基建為契機,聚焦發布的關鍵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和挑戰,加強協同融合和統籌發展,推動我國信息科技更好發揮經濟社會發展中引擎與紐帶作用。
今年發布的“挑戰”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16個領域方向所面臨的技術挑戰,并著重對信息通信業相關領域進行了研討。
新基建
以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正在發揮戰略性和先導性作用,支撐疫情期間及后期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隨著建設速度的加快和規模不斷擴大,新型基礎設施在技術協同、大規模組網、應用模式創新、光電芯片和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支撐、網絡安全、高可靠綠色化低成本、與各行業融合的垂直整合等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網絡與通信
受可用頻譜資源限制、關鍵光電器件指標等制約,移動通信和光纖通信容量提升趨緩。伴隨網絡流量的爆發式增長和天空海全覆蓋的重大需求,技術代際躍升急需突破性的理論和技術。在人、網、物三元萬物互聯,以及網絡與各行業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網絡極大復雜性、巨容量、大連接、廣覆蓋、高可靠、低能耗、低成本等壓力和驅動下,網絡架構、服務質量、用戶體驗、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網絡安全
面對各國激烈角逐制網權的局面,“維護網絡安全主權需創新主動、自適應的多層聯動技術體系,構建以快打快、以智對智的積極防御屏障,突破‘御攻擊于外’的網絡邊防關鍵技術,形成以我為主的威脅感知和攻擊預判能力”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電磁空間
電磁頻譜已成為信息時代、智能時代人類社會的主要活動空間和競爭資源之一,用戶數量、類型和頻次爆炸式增長。電磁空間探測感知,通信傳輸和管制控制等系統形態和技術體制漸現一體化趨勢。實現智能全譜和多元一體的頻譜感知、高頻寬帶高效的頻譜利用、動態精細的用頻管控以及系統設備的高集成、低成本,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
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及其在高速通信、無人系統、工業互聯網、先進能源、先進空天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各類裝備面臨嚴峻的電磁安全問題。突破傳統思維和方法的束縛,建立電磁環境效應與防護新理論,發展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器件,提升我國電子信息及其應用的電磁環境適應性和電磁制衡能力是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據悉,自2014年起,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持續開展《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研究工作,該項研究由中國工程院、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聯合成立的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承擔。基于研究成果,中國工程院每年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最新挑戰”,總結預測行業發展的挑戰與趨勢,為我國科技人員把握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發展趨勢提供參考,為我國制定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來源:人民郵電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