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去年以來作出一個重大判斷: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大變局之下,一場深刻影響和引領煤炭行業的大變革正蓄勢待發。對此,大多數煤炭企業主動應對,積極推行技術革命、裝備升級和管理提升,但也有些煤炭企業又陷入了“大干快上”的思維誤區,陶醉于煤炭市場的又一個“黃金期”。深入分析煤炭行業幾十年未有之大變革的基本內涵和發展趨勢,對于全面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煤炭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變革的本質,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主體能源和基礎能源,煤炭行業在新一輪工業革命面前不可能也做不到獨善其身。
當前,驅動發展的生產函數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征,躍遷到人工智能、清潔能源、量子科技等多元要素投入為特征。
從歷史視角觀察,煤炭行業大變革的實質是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行業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
從工業視角觀察,大變革的特征是“多重因素撼動舊局,推動變局”,支撐要素正由靠拼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效益、靠超產攤薄固定費用降低成本、靠以量補價保證盈利水平、靠投入粗老笨重設備保安全,躍遷到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創新創造、大數據、智能智慧化等多元要素上來。
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是影響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的關鍵因素。我國15歲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2013年達到10.06億的最高點后,已經連續5年出現負增長,平均每年減少近200萬。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煤礦安全培訓工作現場會透露,目前一些國有大礦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流入不足、流失嚴重,“年輕人寧可送快遞也不愿下井”。
在此大背景下,煤炭行業大變革迫在眉睫。無論是更嚴格的安全、環保標準,還是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模式改變,都對行業變革提出了新要求。放眼未來,著手當下,煤炭企業應如何面對大變革?筆者結合所在企業實踐,認為至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安全為天。要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紅線意識,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以人為本的安全觀,珍視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寧可不生產、寧可沒利潤也要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以筆者所在的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為例,作為以煤為主的企業,該集團徹底整治和摒棄以產能為中心的行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以安全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上來。打造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主動從傳統的粗放管理、經驗管理、直觀管理中解放出來,轉型升級到理論指導、本質管理和精準管理上來。推廣會寶嶺鐵礦的雙重預防體系建設經驗,在煤礦健全雙重預防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無縫對接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
二是高端智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為煤炭行業兩化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和政策環境。近年來,臨礦集團不斷增強“智能+”意識,大力實施工業3.0+裝備升級和“4D”歸零工程,即將礦井上下的枯燥(Dull)、骯臟(Dirt)、危險(Dangerous)和昂貴(Dear)的崗位和工種全部用自動化智能化置換清除,建設了郭屯礦、王樓礦、魯西礦、邱集礦等一批自動化、智能化、少人化和無人化的“新四化”礦井。搶抓5G革命紅利,以“兩網”融合為切口,建設大數據臨礦,構建網絡化辦公、數據化集成、場景化管理、低成本化運營的大數據管控模式,實現了精細管理、精益運營、精準決策。
三是管理變革。臨礦集團全面構建“敏簡輕快”的企業管理模式,即敏捷,簡潔,輕資產、輕運營、輕管理,反映快、決策快、落實快。在勞動組織上,成立人力資源公司和勞動定額中心,建設了8支精干、高效、靈活的專業化隊伍,逐步“走出去”。在機構設置上,由“分層”轉向“結網”,打破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構建以多中心、個體化為特征的合作式、分散式扁平化組織架構;對于非專業的業務推行社會化、購買化、共享化。在資產管理上,堅決摒棄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思維,創新采用融資租賃等輕資產運營模式。
四是綠色發展。圍繞實現“產煤不用煤、出煤不見煤、矸石不升井、煤場在井下、污水零排放”目標,臨礦集團著力建設綠色礦區,發展綠色GDP。推廣充填開采技術,將充填料留在采空區,支護巖層,防止地表沉陷,保護地面水土。推廣無煤柱開采技術,在薄煤層礦井采用鋼筋混凝土、矸石和硬石膏充填帶等維護巷道,提高開采效率。對煤炭副產品“吃干榨凈”,提高煤矸石、煤泥、礦井水等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出效能。
五是開放共享。在近期舉行的第十四屆鄂爾多斯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協議和諒解備忘錄,在電力、油氣、核電、新能源、煤炭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煤炭行業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走出去”,走出省外、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要探索發展跨省、跨境作業模式,形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
來源:中國煤炭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